王一乐:听见未来建筑的声音
来源 2025-10-17
王一乐 屈培青工作室 执行总建筑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乡建设工作的奋斗目标。作为新时代建筑师,您认为应通过哪些创新工作方法,将这一愿景转化为可触摸的建筑空间?
作为屈培青工作室中小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我长期从事教育建筑设计工作。学校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承载着人民对下一代教育的殷殷期盼,也寄托着孩子们对未来的幻想,我深感责任重大。在设计中,相较于学校建筑的形式,我更关注建筑空间及其未来的使用场景,力求为孩子们打造一个个实用、坚固、美观且不失趣味性的教学空间。
随着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城市愈发拥挤,学龄儿童数量不断增加,但学校建设用地却日益紧张。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松散的规划策略,而需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创造性地塑造多层次空间。
浐灞生态区第六初级中学项目是在紧凑用地上布局的超大规模学校,生均用地面积只有9.12平方米。
在这个项目的设计实践中,我们利用“空间折叠”的理念,嵌入立体化的外部空间,尽可能的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为孩子们留出更多的活动场所。
我们的目标是,在建成后的高密度校园里,将设计蓝图中的构想一一兑现,于方寸之间,为孩子们开辟出一座座启迪心灵的“世外桃源”。
深圳海岸学校同样是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很有意思的项目,项目选址在深圳南山区的黄金地块,毗邻海湾,遥望香港,和华润总部“春笋”只相距5公里。在寸土寸金的深圳能够为孩子们预留出这么一片用地也能体现出深圳对于教育的重视。
在设计之初,摆在我面前的就是一次困难的抉择,在滨海区域构想的设计,人们往往习惯性的将建筑尽可能靠近海边布置,使其能够享受充足的日照与良好的景观,而建筑往往在其中扮演着“主角”。但在深圳这个高密度、高城市化率的沿海发达城市中,是不缺作为“主角”的建筑的,超高层写字楼、文化中心、运动场馆等不同类型的建筑都是各自区域的“地标”,其中也包含一些高密度的教育建筑,在有限用地中极大的扩充了教学空间的面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室外空间就是一个相对稀缺的资源了。
在深圳这座城市中,室外空间作为可以供孩子们休憩、奔跑、自由活动的场所,可能有时候比室内空间更加重要,尤其在碰到海岸学校这种得天独厚的用地时,我们更应珍惜。所以在设计中,我优先想为孩子们塑造一个毗邻海岸,能够闻着咸咸的海风、在海天相接中自由奔跑的乐园,建筑不再是主角,而是退后到离海岸较远的位置,但仍然能通过退台和良好的朝向,获得好的采光与视野。本次设计重新定义空间主次,把珍贵的滨海地带留给孩子。这并非弱化建筑,而是将空间价值更多赋予成长体验——当海风穿校、孩子视线无阻望向海天,建筑便完成了最诗意的表达。
我认为建筑不应只追求形式表达,更应回归人本,通过灵活、高效、富有温度的空间策略,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使用的建筑现实。 这正是新时代建筑师应有的责任与追求。
“城市更新”一直以来备受行业关注,您认为如何使建筑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在推进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您有哪些创新性思考或实践建议?
城市更新是近几年行业内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从增量到存量、或者说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城市建设已经从狂热的拓荒转变为了在已建成区域内的精耕细作。学校建设同样也是与城市发展的趋势紧密联系的:原来在新区内“首开”的建筑类型里必定有新建学校,作为周边地价的压舱石,也作为新区发展的“引擎”,这些学校建设往往价格不菲,且野蛮生长,追求速度更甚于其他。而如今,在既有学校基础上的改扩建项目越来越多,使用者对于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实际、理性。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坏现象,也倒逼着我不断地打磨自己的作品。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中部改扩建项目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催生的一次设计实践。作为西安市五大名校之一,高新一中高中部2001年建成,距今已20余年,每年都有至少五六十名学生从这里考入清北。学校刚建成时周边还是一片荒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程,现在这片区域已经成为高楼林立、人口稠密的城市核心区。由于学校的存在,也催生出了很多城市问题。同时,在国家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自身也面临着各类教学空间、室外活动场地不足,消防、结构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
所以本次对校园的更新改造,不单单是解决学校自身问题,同时也需要纾解周边的城市问题。使学校不再是城市中的一座“孤岛”,而成为一座真正融入城市,与周边社区产生联系的教育综合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也是从这个校园毕业的,做自己母校的更新改造是一个很奇妙的经历,使我不仅要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同时也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设计中产生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力求为学弟学妹们在未来能够提供实用、舒适、多样化的室内外使用空间。
从城市和教育两个维度梳理之后,项目明确了两个设计原则——“校社共享”和“立体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扩大规模,集约布局,立足城市区域整体协调;
二是校社共享,立体功能,解决校园内外困境问题;
三是简约现代,为时创新,引领城市风貌新景新像。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中部改扩建项目现已交付使用。本项目可以说是对高密度城区内学校改造更新设计的一次深入探索。所取得的经验抑或教训都有助于我们在未来解决更复杂的城市更新课题,使我在设计工作中,不再单一的将目光聚焦于项目本身,而更需要关注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
当前建筑行业面临周期调整、技术革新等多重挑战,作为青年建筑师,您认为哪些能力将成为破局关键?您正在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提升这些能力?
确实,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行业周期调整促使我们回归理性、注重价值创造;而技术革新则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可能性。
在技术应用层面,我们正积极利用新技术为建筑设计赋能,这不仅仅是工具上的更新;更驱动我们的专业技术向更纵深、更前沿的方向发展。具体到AI技术层面,我们已经开始引入它来辅助设计流程。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让设计师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意和决策本身。
在泉州中心城区文化旅游策划项目的初期,我们系统梳理了相关政策文件,并进行了细致的关键词词频分析,以此精准捕捉政策导向的核心要素,为后续策划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与理论支撑。通过对政策文件的高频词分析,我们不仅把握了泉州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宏观趋势,还洞察了各行政区在文旅领域的独特定位与潜在机遇。这项工作为策划过程中研判各区的文旅发展方向,提供了全面而初步的依据。
今天我们所探讨的每一个项目,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宝贵的启发。无论是跨地域的韶州博物馆项目,还是高密度语境下的校园更新,抑或是拥抱AI的技术实践,都共同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好的建筑或技术手段,源于对“人”的深刻洞察与关怀,其终极使命,在于如何更好地服务生活,温柔地安放我们的情感与记忆。很荣幸能与各位分享这条贯穿我们工作的主线,也期待未来能创造出更多有温度、有生命的空间。
作为青年建筑师,我坚信,破局的关键不在于追逐形式的风潮,而在于我们是否具备一种“向内”与“向外”的能力。向内,是深耕空间的本质,洞察生活的真实需求;向外,是拥抱技术的革新,承担连接城市与社区的社会责任。
前路挑战虽多,但我视之为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的契机。我将继续怀着对空间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努力设计出更多“用”与“心”相结合的建筑。让每一处空间不仅是一个好用的容器,更能成为一粒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承载起人民对美好生活最具体的向往。
这,就是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师最有价值的使命。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