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允许超250米建筑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投稿 2014-02-08

位于成都绕城高速旁的锦城湖(资料照片)
六湖八湿地30米进深内建筑平均高度不超10米
规定
此次导则划定的5个重要分区中,列于首位的环城生态区,包括安靖湖、金沙湖、江安湖、锦城湖、青龙湖、北湖、安靖湿地、金沙湿地、江安湿地、锦城湿地、青龙湿地、北湖湿地、龙潭湿地、三圣湿地(下简称六湖八湿地)。首次明确并细化“建设用地临水、临生态用地界面,按30米进深以内建筑平均高度不超过10米”。
“规定得如此细,可以说为六湖八湿地周边建筑划定了设计红线,没有丝毫商量余地和变动空间。”成都一家大型建筑设计单位设计师如是评价。这是成都首次明确了临水、临生态用地街面建设用地的建筑平均高度,比原先各建筑设计单位参考的“成都规划红皮书”严格得多。核心是为了保护生态绿地资源,让更多人可亲近和享受上述生态资源。
背景
据了解,我国城乡规划法等法规明确,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禁止修建商业建筑;城市公共绿地周边空间也尽量修体量小的建筑,严控周边建筑的数量和规模。
“从实际情况看,过去仍出现了商业建筑侵食城市公共绿地的情况,”一业内人士表示,导则出台无疑强硬地落实了相关规划法规,卡死了任何钻空子的行为。由于此前没有明确划定红线,公共投入不足时,政府会采取和开发商合作,由开发商出钱修公园再在周边修商业住宅的情况,让原本属于公众的绿地“变相”成为小区的私家花园。规定
导则中提到,建筑色彩控制需遵循“整体协调、局部统一、突出特色、展现风貌”原则。依据成都现有建筑色彩特色,整体色彩控制按照三类进行引导:灰色主导、暖黄色主导、砖红色主导,慎用黑色主导。
“这可以看出,成都引导建筑的色调采用偏暖色调子多一些。”袁钢说,成都是千年文化古都,在历史文化区域,灰色的运用与历史古迹相得益彰,不出挑而且典雅稳重。暖黄色用于高层写字楼,凸显时代气息;而用于高层住宅外立面,则有温馨的感觉;砖红色则强化了时代特色和活跃氛围。至于慎用黑色,则是因为黑色主导的建筑在中心城区出现,容易造成突兀和压抑的感觉。
建筑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感受规定
在新版导则里,引导公共建筑重视人的感受。提出在建筑底层在材料、表皮、配色、质感、细节、肌理尺度等方面应重视人的感受,近人部分处理应丰富、细腻。以钢、木材塑造近人尺度的细腻质感,以构筑物、座椅划分空间。
“以前国内的建筑,大部分以功能和规则为主。重视人的感受,已成为现代建筑的重要表达趋势。因为建筑本身以及所附带的功能,都是为人服务的。”袁钢认为,以前在城市建设中,一条河两边只是留出绿道来,供人们散步就可以了。但现在有江有河处,不仅有座椅、便捷的体育设施,甚至有依水而建的公园。以前马路就是马路,但现在立交桥底下会就地建成广场,比如三环路苏坡立交、二环路人南立交下,人们可以在桥下的广场休息、娱乐。建筑与人有了交流,才能更发挥了功能。后续影响啃透才有资格为成都做规划
导则出台后,多家建筑设计单位表示,节后将组织建筑设计师学习研读导则内容,因为导则无疑划定了以后建筑规划方案过关的“及格线”,只有啃透导则才谈得上有资格为成都的建筑做规划。
此次导则还提出精细化管理,明确实行多方案比选。重要区域的所有建筑项目、一般区域的重要建筑项目需提交不少于三家不同规划建筑设计机构的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导则还提出引入专家机制,重要建筑项目的建筑形态方案应实行专家论证。对此,业内人士解读为,专家论证不仅是审外观,还要审建筑的整体和谐型。说得通俗点,就是请专家出点子,提意见,最后让方案优化得更好。导则还强化跟踪管理,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