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解读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投稿 2014-03-24

石家庄市区域生态结构图
●京津冀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京津“一小时经济圈”
●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环境
《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于2013年9月23日由国务院批复,是建国以来我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的批复是我市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市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从城市定位、发展方向以及生态治理等方面对《总规》进行了详细解读。
打造京津冀地区重要中心城市
在国务院批复中,明确提出了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反映了石家庄市未来的全省、京津冀地区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
石家庄自建国以来编制了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定位分别为:工业城市(1955版总体规划)——省会、铁路交通枢纽、轻纺城市(1981版总体规划)——省会、华北商埠、全国医药工业基地之一(1997版总体规划)——省会、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2011版总体规划)。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城市功能的变化和脉络,可以说以往三版规划除了省会外,基本都是突出了城市的产业发展,此次“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的定位,反映了城市从产业职能向综合职能的转变。
承担“第三极”作用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将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这一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地区。但京津核心城市与其它城市规模落差过大,缺少次中心城市,缺乏纵深推进的经济走廊,制约区域全面协调发展,石家庄作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省会城市,应当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承担起“第三极”的作用,并引领河北省整体崛起。
石家庄位于京广与陇海复线发展走廊交汇要冲,随着区域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亟须石家庄利用“东出西联、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晋、陕、内蒙外联内引的纽带和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之一。
城市将由产业职能走向综合职能
“京津冀都市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使石家庄的区域定位更加准确,充分体现了石家庄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和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总规》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以高科技创新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城市集聚经济能力。规划以中心城区和正定新区承载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会展、商务、信息、总部经济等,与京津对接,服务区域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外迁中心城区东北工业区污染企业,退二进三,发展公共服务与生活综合功能,将工业企业向都市区五大产业基地集聚,通过五大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承载京津高科技技术转化。
放大空间优势强化城市后续动力
从世界级成熟城市群的规律来看,核心城市与次级核心城市的规模基本是2:1或者3:1的关系,石家庄要达到“京津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的定位目标,必须有足够的规模,才能担当城市群的第三大核心城市,而保持500万以上的规模是确保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平衡发展的必须条件。
特大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到一定程度,极易带来环境、交通等一系列“都市病”,为适应未来建设“京津冀第三极”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健康发展需要,必须转变城市布局结构。
《总规》通过“北跨”建设正定新区来承载更多发展机遇和新增功能,同步实现规模扩张和空间结构调整,新区定位应对接京津,面向全省,建设为现代服务业高地和新兴产业基地、低碳循环发展的示范区和提升城市特色的样板地区,形成以中心城区(老城区、东部产业区、正定及正定新区)为核心,以鹿泉、栾城、藁城三个县(市)为组团的“一河两岸三组团”组团式结构,引导城市由过度集中向分散组团式发展,实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既提升城市能级又保持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投稿